你的位置:期货配资杠杆 > 期货配资杠杆 > 配资股票配资如何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创新力从何来
配资股票配资如何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创新力从何来
发布日期:2024-08-14 08:34    点击次数:127

配资股票配资如何 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创新力从何来

  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6月24日,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和中国科学院第二十一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在北京召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现在距离实现建成科技强国目标还有11年时间。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曾提出,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

  显然,建成科技强国的步伐明显加快。本次全国科技大会,就系统阐明了新形势下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建设科技强国的五项重点任务: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深入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摆在建设科技强国的科技工作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主体面前的是,要以“十年磨一剑”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只争朝夕、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把这一战略目标变为现实。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科技强国必须具备五项基本要素:一是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持续产出重大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二是拥有强大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有力支撑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三是拥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成为世界重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四是拥有强大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不断壮大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队伍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五是拥有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生态和科研环境。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是国际竞争和大国博弈的主战场。世界各主要国家都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争夺科技发展新赛道和制高点。”中国科学院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马一德说。

  全国科技大会科学回答了在当下中国“为什么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为什么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怎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等重大问题。

  我国已具备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的有利条件。2023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超过3.3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64%,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居世界第一。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多年蝉联世界第一。

  全国科技大会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突出体现在五“新”:基础前沿研究实现新突破,战略高技术领域迎来新跨越,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科技体制改革打开新局面,国际开放合作取得新进展。

  因此,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背景下,全国科技大会又提出多个加快: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创新,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当然,全国科技大会没有回避短板、弱项,具体包括原始创新能力还相对薄弱,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顶尖科技人才不足。特别是在科技体制机制层面,还存在科技创新组织化协同化程度不高,科技资源分散、重复,科研人员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等问题。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建设科技强国,是全党全国的共同责任。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加强战略规划、政策措施、重大任务、科研力量、资源平台、区域创新等方面的统筹,构建协同高效的决策指挥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凝聚推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在2023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后,我国组建中央科技委员会,重新组建科学技术部。

  “由中央科技委员会研究审议国家科技发展重大战略,研究确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等,很有必要,符合当前国家战略需求。”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李志民说。

  “重组后的科技部职能更加集中,工作重心将向科技创新和科学基础研究倾斜,在解决‘卡脖子’技术方面还会进一步发力。”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记者。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各方面作用,调动产学研各环节的积极性,形成共促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工作格局。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指在所有涉及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自然也包括科技资源。特别是科技创新要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就更加需要以市场为中心来激发科技创新各方的动力和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马亮说。

  马亮告诉记者,“完全通过政府来配置科技资源,会导致科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也影响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好助推科技资源按需分配和实现供需匹配。当然,在发挥市场作用的同时,也需要政府有所作为,为市场发挥作用提供基础支撑和制度保障。”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强化面向重大科学问题的协同攻关,同时鼓励自由探索,努力提出原创基础理论、掌握底层技术原理,筑牢科技创新根基和底座。

  马一德告诉记者,“基础研究的路径包括:好奇心驱动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国家战略目标驱动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市场驱动的应用型基础研究。三者齐头并进,就能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随着科学探索的不断深入,组织化的基础研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看来,有组织的基础研究,可以更好地整合科研资源。

  企业主导产学研融通创新

  建设科技强国,要调动政府、市场、社会各方面积极性。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龙头作用,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密切合作,面向产业需求共同凝练科技问题、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协同培养科技人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近日,国务院国资委启动第三批中央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工业软件、工业母机、算力网络、新能源、先进材料、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方向组织中央企业续建3个、新建17个创新联合体。

  “企业作为创新链和产业链结合点,是贯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链条的关键环节。科技领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的市场主体和创新联合体的主导者,要从制度层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使其承担起核心技术问题出题者和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建设者的双重职责。”马一德说。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依托我国产业基础优势和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加强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和市场服务,促进自主攻关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使更多科技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

  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33.5万亿元,占全球比重约30%,高新技术企业已从2012年的3.9万家增加至2022年的40万家,我国高铁、船舶、电力装备、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领域已经形成特色优势。

  “要巩固和发挥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保持制造业占GDP比重基本稳定的基础上,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马一德说。

  马一德认为,要加快短板产业补链,提升产业链基础能力;促进优势产业延链,提升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推动传统产业升链,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建链,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

  建设科技强国,要充分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统筹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创新资源统筹和力量组织。要坚持“破四唯”和“立新标”相结合,加快健全符合科研活动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要完善科技奖励、收入分配、成果赋权等激励制度,让更多优秀人才得到合理回报、释放创新活力。

  2022年9月,科技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21家科研院校、高校及附属机构和6个地方将先行试点,用2年时间为全国推广总结经验。目前,2年试点即将到期。

  《试点方案》的亮点是对科技人才进行分类评价,在基础研究类、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类、社会公益研究类人才之外,重视对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的人才评价。

  马亮认为,科技管理部门要改变“一刀切”的量化评价思维,尊重科技人才的差异性和特色,改革人才分类评价体制。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

  全国科技大会提出,要增强系统观念,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完善科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

  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已85岁高龄,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在测绘遥感领域内外各有建树。

  李德仁把学生的建树看成是自己最大的成果。“我要给学生指一条路,让学生自由发展,让他们超越我。”直到现在,李德仁仍然坚持带博士生和硕士生。他的学生中,有的已经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他们的带领下,武汉大学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办学层次和办学体系最完整的测绘遥感学科群,形成了国际知名的遥感对地观测领域高水平创新团队,武汉大学遥感技术学科已经连续7年排名世界第一。

  “应把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衔接起来配资股票配资如何,坚决克服唯分数、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构筑集聚全球优秀人才的科研创新高地。”马一德说。



相关资讯